今年国庆的一些感受 [2025]

今年国庆前夕,媳妇儿带着娃们回老家了,在老家待了个把月。国庆节回去看娃儿,到家后,看到娃手臂、大腿小腿上蚊虫叮咬的包和伤疤更加严重了,心里很是难受。使用了各种牌子的花露水,甚至是风油精都用上了,房间里还一直点着电蚊香液,总体来说没什么根本性的作用。
看来老家除了空气和生态环境好些,其他的也不太宜居呀。

城市套路深,我要回农村

在好几年前,网上就有一股“逃离北上广”的声音,我记得有一期的脱口秀大会还就这个话题做了个主题。在后来的经济下行,再加上三年新冠疫情,就业环境更加恶化的背景下,这样的声音愈发的强烈,已经从“逃离北上广”蔓延成了“城市套路深,我要回农村”。抛开老一辈的恋家情节,就80、90后这一代而言,绝大部分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,对农村不说有深刻的感情,但至少也是有着清晰的记忆的。可能在骨子里或者说潜意识觉得,农村是自己最后的“退路”。有时候,我在想,要是我回农村,我能把生活正常开展起来吗?怎么养家糊口呢?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,那就是,现在的我、我们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状态,靠农业和畜牧业,真的能够撑起家庭开销吗?

倔强你的可能会说,为啥我一定要务农,我在县城乡镇上找一份工作或者做点小买卖难道就不行吗?

怎么说呢,说行也行,说不行也不行。总之较难就是了。难的点在于你需要处理工作本身之外大量的人情世故,你必须开始变得世俗和圆滑。其次,你需要极大的降低自己对未来的预期,可能你会说,我能做到,但,你的家人,你的老婆孩子能做到吗?

农村道路湿又滑,人心很复杂。

人情世故

记得我在《国庆的一些碎碎念》的“家里的事情”里提到的镇上家具店的老板说的话,我个人觉得甚是经典,至今想来,都觉得振聋发聩。在乡镇、县城甚至是四五六线城市,人情世故可以说几乎是一切生活活动的润滑剂,是敲门砖。没有它,做不好,你将很难走下去。你先不要着急着反驳我,听我给你讲讲我听到看到或者亲身经历的故事。

故事1:办理身份证

这大概是一件六七年前的事情了,我的一个表弟,中学辍学了要外出打工,人已经在外面了,但是需要办身份证(是因为没有办过还是过期了重办,具体我没有问),就托老家生产队的队长还是支书帮忙办理一下。整整过去了几个月了,没有进度,一打电话咨询,就是上面(派出所)没有发下来。来回了几次过后,我表弟实在是无奈了,有一次正好回乡,就去拜访了那位“当官的”,当然也不是空着手去的,带了一条烟。后面第二天还是第三天,那边就主动联系说证件下来了,过程也是客客气气的,十分融洽。

故事2:办理助学贷款

这是我自己经历,大三结束,听说大学可以办理助学贷款,是免息的。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情况,我就去试了试。首先要在生产队开一些材料,然后到镇上去盖章,最后交到区上的助贷中心。当时还不觉得,后面回想起来,才发现,这是一个典型的从下往上的三层级。可以说,是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流程了。

去队长家开材料的时候,队长没在家,听他邻居说在山上干活,于是我就去邻居指引的地方找他,当时是在收花生,我帮着队长劳作了一会儿,队长还跟我聊了会儿家常。队长说现在在搞“风暴工程”,你爸咋个就不同意搞一下呢?又花不了多少钱。我难为情的跟队长说,您看,我都来办助学贷款了,家里条件是的确不允许。队长面色是有不悦,但也没再多说什么了,劳作了一会儿,大概是快晌午的时候,才不慌不忙的起身示意让我跟他一起回去写材料。

“风暴工程”是当年成自泸高速路工程的衍生工程,做的事情就是对高速路两旁的房屋进行统一的外观美化处理,建筑工程上叫“粉糊”。

因为很多年前,家里的人就外出务工去了,我从小学五年级起也在外上学了,全家在乡待的时间也比较少,在人情世故方面,难免疏于“走动”。遇到一些场景那就理所当然了。

来到镇上,找工作人员签字盖章。我记得很清楚,那个工作人员他的年龄应该不超过40岁,看起来还比较年轻。当时窃喜,年轻人办事应该是高效的,沟通起来也应该更顺畅。可事实是,提笔几次都没下笔,而是跟其他的工作人员聊天,喜笑颜开。写的内容无非就是“情况属实,兹予以办理”之类的简短话语,再加上签名,盖上公章即可。然而却花了二三十分钟,中间那个工作人员还去了洗手间。

最后的流程是在区上,先去信用社领取申请表,填表之后,带着资料和表去区教育部门签字盖章。区上的工作人员相对来说就不太好见了,先不说排队,人就不太好找。好在人还是比较客气,是个中年女性,说话客气有理,办事效率也还是在水准之上。签字盖章之后,又拿回信用社交表,交的时候,先前填表的工作人员说还缺少资料,少拿了给我,然后我又领表,重复了一遍上面的流程。最终经过了两趟流程,总算是把事情处理完成了,交完资料让回去等通知。
就在我以为尘埃落定的时候,信用社打电话来说,工作人员把我们那一批申请的资料搞丢了。我问需要我们怎么处理,他说等通知,只是贷款发放要延迟了。后面倒是没有联系我让我处理什么,款项也到账了,只是的确比说明的晚了一点点。

为了怕错过电话,我至今还留着那个信用社工作人员的电话,也就是他把大家的资料搞丢了。

我记得我当时贷的就只是学费,是五千出头一点,说是至毕业工作一年内还清都是免息的。后面我爸让我别管了,说他来还,我也就没管了。几年后的一次聊天,听我爸说,他去处理的,还了接近1万块钱,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我追问了几次他也不肯告诉我。

故事3:表姐买房了

表姐在几年前,房价还不低的时候,在市里面买房了,虽然是一室一厅一卫的户型,面积只有60来个平方,但是全凭她自己的努力,在离异带着娃的情况下,很不容易了。要知道,我市白领的平均月薪也不过三五千,这还要算拔尖的一批了。
就是这样的情况下,有的亲戚,当面说着“这房子还是多好的嘛”、“挺不错的,有自己的房子了”,但是在背后又说着截然不同且极度嫌弃的话“哎呀,只有一个卧室,拿来有什么用嘛,又小又挤,小区也不好...”。

你知道人心叵测的字是怎么写的吗?多看几眼笔顺笔画吧。


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,不胜枚举,就不再赘述了,都是市井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。

族望留原籍,家贫走他乡

当然,你也不要悲观,可以趁此梳理一下,家族中是否还有一些可用的人际关系,好好利用起来。
什么?你的价值观念、你的教育让你觉得靠关系得到的会让你于心不安?

可能的确会有,因为不乏有草根逆袭的故事,始终鼓励着你我,让我们都觉得这样的才是英雄。然而,英雄都是孤独的,这样的英雄又有几个呢?自己成为这样的英雄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?

我的一个同学,家里是做小生意的,从他小时候他父母在乡间做生意,到后面慢慢的发展到镇上,现在已经发展到市里了,虽说规模不大,但是“级别”在逐步提升。上一次见到他父母的时候,还是去参加他的婚礼。婚礼前一天吃饭,他母亲就跟我聊天,说这刚来市里生意还是不太好做。我疑惑的问为什么呢,之前在哪哪你不都做的挺好的吗。她说市里没有人脉,没有根基,最重要的是没有她的基本盘——客户。当她说到“基本盘”这三个字的时候,让我感到惊讶,很难想象她是一个没有接受什么文化教育的人,一个几乎是从田间地头发展出来的人。我暗自感叹,该别人生意做成。

而她的小儿子通过介绍,一毕业就进了镇上的卫生院。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同学,是搞工程设计的,以后要是想“归隐田园”了也可以接过她的门店衣钵。那么你我的衣钵在哪里呢?

我媳妇儿的同学,原本也是在成都找了一段时间的工作,没有找到合适的,家里的亲戚就叫回去,让她考企事业单位,说的也比较直白,只要进的了面试就能进去。后来经过她的努力,也的确进到事业单位,是邮储。我记得有一次吃饭,她跟我们聊天说到,她之前的邻居总是瞧不起她们家,直到有一次在邮储专柜看到她坐在里面,自此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


社会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,变得越来越稳定越来越固化,这一现象在不发达城市和农村尤为突出,普通人,没有关系的人,全靠自己是非常难突破阶级的。在小地方,你会逐渐的发现,可能步步难行,事事掣肘。当你想退又有合适的衣钵可以继承的时候,你可以顺理成章的去接受,去安抚自己的内心,这是现实使然,不必亏欠不安。就像赵瑞龙说的,“有关系不用那是傻子”。

当你的家庭、家族无法为你产生正向助益的时候,也不要气馁,勇敢的走出去,大城市虽然辛苦,但是总有机会的。像是浙江某地政府办事机构就有“跑一次没办成兜底窗口”、深圳能以恐怖的小时级别处理速度处理市民反馈的市政工程问题。这些都是经济发达,政务先进的代表,在这些地方,至少办事不再让你为难,在这些地方不管你有没有梦想,至少递枕头的效率是极高的。

断亲加剧

《越来越多的 90/00 后开始断亲》这篇热帖下面有许多的评论,随便提取一条都是人间清醒级别的。我比较同意一些观点,那就是现如今是一个事事高效的社会,任何无效社交、负面社交都应该舍弃,不能带来助益没有关系,但是不能总是带来负面情绪。
为什么现在没有所谓的德高望重的人了,那是因为这四个字背后包含着复杂的社会逻辑,兴许你刚刚读完的内容会让你有些许的感同身受、豁然开朗。
关注应该关注的,热爱值得热爱的,远离喧嚣,拒绝内耗。

孔乙己的长衫

有时候,你的内心是否有这样的声音:我好歹是一个本科/硕士/博士,好歹学习了...,好歹有...技能/本事,回老家如此没有前途,如此的Low,我做不到。在笑话孔乙己的时候,是不是有那么一刻精神恍惚,仿佛自己就是他,问问自己,你,能脱下这身长衫吗?
有时候,还是需要有三省吾身的精神。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,不要逃避,坦然面对,勇敢面对,一旦下定决心,那就毅然决然的去行动!

并不是脱不下这身长衫,而是在某刻尝试的一瞬间,猛的发现里面什么都没穿。


好了,今天就到这吧。推荐大家再看看其他的碎碎念吧:

《国庆的一些碎碎念》
《燃点》:不被嘲笑的愿望是不值得去实现的|一部属于创业者的电影

觉得博主写的不错?给他一个赞赏:
keepchen的赞赏码-支付宝 keepchen的赞赏码-微信